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水务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主题教育凝聚起强大治水合力,按照“转观念、抓统筹、补短板、强监管、惠民生”水务工作思路,坚持不懈推进“安全、洁净、生态、优美、为民”水务高质量发展目标,敢担当、善作为、勇拼搏,圆满完成各项重点任务,扎实推动水务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应对“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首都水务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抗洪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针对“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亲赴门头沟区视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对我市防汛抗洪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给予肯定,强调要再接再厉抓好灾后恢复重建,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务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应对历史罕见的“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全市水务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洪救灾的重要指示,坚决扛起义不容辞的防汛抗洪责任,主动防御、果敢决策、连续作战,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实施超前预警、预报预泄、调洪错峰、控泄滞洪等调度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损失。经过顽强努力,全市防洪工程体系和洪水防御工作经受住了全面考验,首次实现了永定河特大洪水不决堤、洪水不进城的防御目标,有力保障了首都防洪安全。
一是精心做好洪水防御准备。结合近年来实施永定河等河道治理和生态补水,强化对自然河道形态塑造,提前精准消除林木等险点、打通行洪主通道;开展防洪实战演练,完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不断优化“北京模型”体系,持续提升“四预”能力;连续五年实施“清管行动”,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积水点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坚持早部署、早研判、早准备,精准及时做好临灾预警调度,提前24小时启动I级应急响应,加强全市重点水库、河道、涉河工程巡查防守和运行调度。
二是统筹做好水利工程防洪调度。提前36小时腾出蓄洪空间1800万立方米,利用上游水库拦洪4.2亿立方米;在永定河流域洪水调度中,官厅水库全部拦蓄上游洪水,利用斋堂水库调峰错峰,首次启用大宁水库和滞洪水库蓄洪7500万立方米,推迟洪峰到达下游时间19小时,为下游平原区洪水防御赢得了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发挥了防洪工程体系综合减灾效益。
三是积极组织灾后抢险和恢复重建。全市水务系统迅速派出近百支抢险队伍和20支专家组,全力支援房山、门头沟等灾区抢险救灾,城市排水集团、市自来水集团积极参与灾区内涝积水险情处置和供排水应急保障。灾后1个月基本完成水务应急抢修,及时恢复受影响的400多个村庄供排水功能,妥善处置125处水利工程险情,完成主要行洪河道463万立方米垃圾淤泥、26万株倒伏树木清理和永定河主流区53.6万株林木移植。开展灾害调查评估核查和暴雨洪水移植分析,编制灾后恢复重建水务专项规划,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通过多部门联审的54个项目全部开工,加快推动防洪排涝能力和灾区生产生活秩序恢复。
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一是水资源和供水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出台涵盖水源、输水、制水、配水全过程的首都水资源战略安全保障实施方案,统筹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南水北调中线水9.2亿立方米,引黄1.9亿立方米。印发实施新一轮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方案,完成地下水管理专项排查整治,定期发布地下水动态,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第8年回升,同比回升0.8米、增加储量4.1亿立方米(累计回升10.64米,增加储量54.5亿立方米)。南水北调河西支线、大兴支线新机场水厂连接线完成主体工程,地下输水“一环线”投入运行。加快实施供水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结合主题教育开展自建设施供水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水压低、水质不稳”问题集中整治,建成投运丰台河西第三水厂,完成30处城乡供水提升工程、60处自建设施置换、100万支居民智能水表更换和180公里供水管网新建改造,20余万居民供水条件得到改善。
二是“全面节水”更加精细化。全面施行《北京市节水条例》,建立首都节水联席会议制度,出台非居民用水户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暂行办法等多项制度,加快构建贯穿水资源“取供用排和再生循环利用”全过程、全行业、全社会的节水体系。印发实施规划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及技术指南。市、区党政机关和重点高耗水企业全面建成节水型单位。因地制宜加大市政、园林绿化领域再生水供给,完成300万平方米绿地灌溉再生水替代,增加再生水输配量6800万立方米,较上年度增加11%,实现具备条件的公园绿地应替尽替。
三是水环境治理举措持续发力。全面实施打赢城乡水环境治理歼灭战,完成五里坨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稻香湖再生水厂二期等5项建设任务,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18万立方米、新增日再生水生产能力16万立方米,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7.3%。密云高岭污水处理厂、高碑店再生水厂30万吨绿色防汛等6项建设任务按期推进。完成480公里污水再生水管线建设和97处雨污管线混接错接治理任务,150个村庄实现污水收集治理。建立劣V类水体动态管控机制。出台污泥土地利用技术规范地方标准,提升污泥产品本地资源化利用率。
四是水生态保护修复巩固提升。推动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意见精神。巩固实施“以水开路、用水引路”生态治理,永定河、潮白河等生态补水5.3亿立方米,全市五大主干河流连续第三年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落实水利部“两个先行一步”工作要求,编制北京水网建设规划,逐条河流查勘编制流域治理总体方案和生态复苏“一河一策”方案,打通21处影响水资源配置的卡口堵点。全面落实强化河(湖)长制实施意见,健全完善四级流域河长责任体系、河长办组织体系,制定河湖长制督察规定和考核办法。发布北运河、潮白河水生态空间管控规划,完成永定河平原段主流区生态空间优化调整、全市24处河道碍洪问题整改、小清河行洪通道8处障碍物清理。持续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联合多部门开展河湖安全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公益诉讼制度衔接,全年水务部门查处各类涉水违法案件8856起,罚款2458万元。
五是水务为民服务便捷高效。完成西南二环水系、“清河之洲”等滨水空间开放提升工程,全线开放永定河滞洪水库中堤,新增清河、潮白河等滨水步道70余公里,向社会公布286处滨水风险点位。玉带河暗涵、南长河等核心区历史水系完成治理,为中轴线增色添彩。联合筹办京津冀龙舟邀请赛等多场“水+文化”“水+体育”活动,满足市民亲水需求。印发水务优化营商环境6.0方案,推进水影响评价制度改革,优化建设项目涉水全链条管理。印发水务接诉即办工作考核办法、工作责任追究规定,深化水务专员进街道工作机制,强化未诉先办、主动治理。
六是水务改革持续深化。加强水利工程统筹集中管理,组建副局级北京市水利工程管理中心并投入运行,推动水务加快从“办事业”向“管行业、服务社会”转变。研究制定用水权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制定加强基层水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有为治理、基层有效自治、社会协同共治、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水公共服务体系。
七是京津冀协同治水不断深化。首次召开京津冀协同治水联席会议,三地水务(利)部门签订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生态修复、水源保护、水网规划、灾后恢复重建等协同机制。京冀共担“一水同源”责任,实施新一轮京冀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补偿,开展密云水库上游流域总氮消减防控试点,出台境内水源战略储备管理暂行办法;首次签订京冀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护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建立“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治理保护长效机制。签订《京津冀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协同合作协议》,推动三地加强农村供水交流合作。汛期京津冀流域上下游洪水防御信息共享、联合调度有力有序。
八是水务党风政风持续向好。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坚持“第一议题”制度,持续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月度工作点评,不折不扣落实巡视、督察、审计等反馈问题整改,坚持意识形态风险“月分析、季会商”工作制度,推动“两个责任”一体落实;开展“以案为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坚持“抓早抓小”,严厉查处问责违纪违法人员。高质量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将主题教育同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治水决策部署、全力抗击流域性特大洪水、安全生产和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接诉即办市民诉求办理等结合起来,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推动调研成果转化运用。
三、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暴露出我市防洪及水务应急保障体系还存在薄弱环节,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艰巨繁重;水资源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河湖水环境局部还有反复,水生态改善的基础还不牢固;基层供排水等民生服务还不均衡不充分,河湖滨水空间开放共享体系还不完善;数字支撑、智慧赋能治水管水还有差距,水与城市发展的融合度还需持续提升。
四、2024年主要目标任务
水务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全面实现“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时间节点要求。全市生产生活用水控制在3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下降1%左右,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以内,污水处理率达到97.5%,再生水输配量提升6%,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提高到36%以上。